经济合同订立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合同的订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法律行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订立经济合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审查合同主体的资格。合同主体是指参与合同订立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订立合同前,必须对对方的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于自然人,要确认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要审查其是否依法成立,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履约能力。可以通过查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件来核实其主体资格。 其次,合同的内容要明确具体。合同内容是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明确、具体、完整。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的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标的;(三)数量;(四)质量;(五)价款或者报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方法。在订立合同时,要对这些条款进行详细约定,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歧义等问题。例如,对于标的的描述要准确无误,包括标的的名称、规格、型号等;对于价款或者报酬的约定要明确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 再者,要注意合同的形式。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在经济合同中,建议尽量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因为书面合同具有明确、具体、可证明等优点,能够更好地保障双方的权益。如果采用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可能会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 另外,要明确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合同的履行方式和期限是合同履行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合同能否顺利履行。在合同中,要明确约定履行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例如,对于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付款方式等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注意合同履行期限的合理性,避免约定过短或过长的履行期限,以免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要重视违约责任的约定。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在合同中,要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范围,例如违约金的数额、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等。这样可以促使合同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一旦发生违约行为,也能够及时得到救济。 总之,经济合同的订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谨慎对待。在订立合同前,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仔细审查合同的各项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