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遗产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进行遗产分割时,有诸多方面需要谨慎对待,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要明确遗产的范围。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这意味着只有被继承人的合法财产才能作为遗产进行分割,像夫妻共同财产中,只有属于被继承人的那部分才是遗产。例如,夫妻婚后购买的一套房产,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丈夫去世,那么这套房产的一半才是丈夫的遗产,另一半属于妻子。 其次,要关注继承的方式。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来继承遗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而遗嘱继承则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来分配遗产。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如果被继承人立有遗嘱,那么就应按照遗嘱的内容来分割遗产。 再者,要考虑胎儿的继承权。《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这是为了保护胎儿的合法权益。 另外,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这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最后,在分割遗产的过程中,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总之,在分割遗产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