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时,可不必承担刑事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别人正在对你做坏事,你为了保护自己或者别人采取行动阻止他,就算造成他受伤,在合理范围内你不用担责。 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关键要看是否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必须存在不法侵害。这里的不法侵害指的是违法的侵害行为,像故意打人、抢劫等。比如,张三无缘无故对李四进行殴打,这种殴打行为就是不法侵害。只有当有这样实实在在的违法侵害存在时,才可能构成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就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基础。 其次,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也就是说侵害行为已经开始且还没结束。比如,小偷正在偷你的东西,这时候你采取措施制止他就是正当防卫。但如果小偷已经偷完东西跑了,你再去追打他,那就可能不算正当防卫了。因为不法侵害的时间点很重要,只有在侵害正在发生时采取的防卫行为才符合要求。 再次,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比如,甲打乙,乙不能为了躲避甲的攻击而去伤害无辜的丙。防卫行为的对象只能是实施不法侵害的那个人,这是正当防卫的基本逻辑。如果随意针对无关的人进行所谓的“防卫”,那不仅不能构成正当防卫,还可能会构成新的违法行为。 最后,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所谓必要限度,就是说防卫行为的强度和造成的损害要和不法侵害的强度、可能造成的损害相适应。比如,别人只是轻轻推了你一下,你却拿刀子把他捅伤,这就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了。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在鼓励公民进行正当防卫的同时,也要求防卫行为不能过度。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是很严谨的。法官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因素,包括事发的环境、双方的力量对比、侵害行为的性质和强度等,来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所以,在遇到可能涉及正当防卫的情况时,一定要冷静判断,尽量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了解法律的相关规定,避免因为不了解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