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认定程序是怎样的?


未成年犯罪认定程序是法律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遵循的一系列步骤,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司法公正。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立案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在接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后,会根据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会立案。这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的证据表明可能存在犯罪行为,就会启动后续的程序。 接着进入侦查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会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会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例如,在讯问时,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一条的规定,目的是保障未成年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相对熟悉和信任的环境下配合调查。 然后是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等。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如果决定起诉,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也会听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等相关条文的要求,确保在起诉环节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 最后是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会对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审理。在审判过程中,会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且会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判方式。例如,审判时一般不公开审理,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名誉。这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在作出判决后,如果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判决,还可以提出上诉。 总之,未成年犯罪认定程序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合法权益,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保障程序的公正和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