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车犯罪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醉酒驾车犯罪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法律特征。 首先,从主体特征来看,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醉酒驾车犯罪的主体。一般来说,在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是年满16周岁。这意味着只要是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的人,醉酒后驾车都可能构成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要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 其次,主观方面特征表现为故意。这里的故意并不是说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而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醉酒后驾车的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却依然选择实施该行为。例如,某人明明知道自己喝了很多酒,身体已经不适合驾车,但还是执意开车上路,这种主观上的故意是构成醉酒驾车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 再者,客体特征方面,醉酒驾车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道路是供不特定的多数人通行的,醉酒驾车会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就像在马路上醉酒驾车,随时可能与其他车辆、行人发生碰撞,危害到很多人的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醉酒驾车纳入危险驾驶罪范畴,正是为了保护公共安全这一重要客体。 最后,客观方面特征表现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道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像广场、公共停车场等。“醉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等相关规定,达到这个酒精含量标准驾车就属于醉酒驾车。一旦被认定为醉酒驾车,就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危险驾驶罪,会面临拘役,并处罚金等刑事处罚。 总之,醉酒驾车犯罪具有特定的法律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醉酒驾车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杜绝醉酒驾车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