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法律风险,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违约风险。违约就是合同一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买方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一旦出现违约情况,违约方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能要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 其次是情势变更风险。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情况。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例如,由于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继续履行合同会给一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时就可能适用情势变更原则。 再者是合同解释风险。合同条款可能存在模糊不清、歧义的地方,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如果因为合同解释问题产生纠纷,可能会耗费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还有合同附随义务风险。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除了履行合同明确约定的义务外,还需要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例如,在技术服务合同中,服务方有义务对委托方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如果违反了附随义务,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最后,是合同履行证据保存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相关的证据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比如,交货凭证、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如果没有妥善保存这些证据,一旦发生纠纷,可能会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主张而面临败诉的风险。因此,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完整地保存相关证据。 总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多种多样,当事人需要充分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