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实体性原则有哪些?


法律实体性原则是指在法律实体规范中所体现的基本准则,它贯穿于整个实体法律部门,对具体的法律规则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下面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实体性原则。 首先是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法律面前,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不因为性别、种族、职业、出身等因素而受到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民事法律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条也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例如在合同签订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其次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在法律活动中,要合理分配权利和义务,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法典》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侵权责任的认定中,要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来合理分担责任,以实现公平正义。 再者是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进行法律行为时要诚实、守信,不得隐瞒真实情况,不得欺诈、胁迫他人。《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应当如实宣传商品信息,不得虚假宣传,否则就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另外还有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它要求法律行为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风尚。《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例如,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合同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最后是罪刑法定原则,这是刑法中的重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意味着只有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才能对行为人进行定罪和处罚,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利不被随意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