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在法律领域中,挂靠合同是指一方(挂靠方)借用另一方(被挂靠方)的资质、名义等进行经营活动,并向被挂靠方支付一定费用的合同。要判断挂靠合同的法律效力,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在挂靠合同方面,很多时候会违反相关行业的资质管理规定。比如在建筑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如果签订的建筑挂靠合同,就违反了该强制性规定,按照《民法典》的规定,这样的挂靠合同通常会被认定为无效。 合同被认定无效后,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在建筑挂靠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挂靠方可能需要返还因挂靠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同时,如果给被挂靠方或者第三方造成损失的,还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挂靠合同并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有效。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挂靠行为本身在很多行业是受到严格监管的。 此外,对于挂靠合同无效后的工程价款结算问题,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如果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挂靠方请求参照合同关于工程价款的约定折价补偿的,人民法院一般会予以支持。这是为了保障建设工程中实际施工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判断挂靠合同的法律效力要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在签订挂靠合同之前,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风险,避免因合同无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