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指的是在判定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依据何种准则来确定侵权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在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体系里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被侵权人能否得到应有的救济,以及侵权人是否会受到应有的制裁。 我国法律对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侵权人只有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情况下,才需要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这里的故意,是指侵权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却仍然实施该行为;过失则是指侵权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如果侵权人没有过错,比如是因为意外或者不可抗力导致获取了商业秘密,那么一般不承担侵权责任。 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管侵权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他人商业秘密的损害,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无过错责任,但在一些特殊的商业秘密侵权情形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可能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比如,当侵权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后,将其披露给了第三方,即使第三方在获取该商业秘密时并不知道这是侵权所得,也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商业秘密侵权行为适用何种归责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恶意的,且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么一般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让侵权人承担更严厉的责任。其次是商业秘密的类型和价值。对于一些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核心商业秘密,法律可能会倾向于适用更严格的归责原则,以加强对其保护。此外,还需要考虑证据的收集和证明难度。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权利人往往难以证明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可以降低权利人的举证难度,更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综合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