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借款为名义的合同诈骗是怎样的?


在法律领域,以借款为名义的合同诈骗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具有欺骗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其定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以及受害者的维权途径。 首先,以借款为名义的合同诈骗,指的是行为人借助借款合同这一形式,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简单来说,就是骗子打着借款的幌子,实则根本没打算还钱,就是想把别人的钱据为己有。 从构成要件来看,这类诈骗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骗子一开始就没打算归还借款,可能是拿到钱后就挥霍一空,或者直接卷款潜逃。二是实施了欺骗行为。可能是编造虚假的借款用途,像说借款是用于投资某个高收益项目,但实际上钱根本没用到那里;也可能是提供虚假的身份信息、财产证明等,让被害人误以为其有还款能力。三是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也就是被害人因为相信了骗子的谎言,才把钱借给对方。 在法律责任方面,以借款为名义的合同诈骗可能同时涉及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从民事角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被害人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诈骗方返还财产、赔偿损失。例如,如果合同被撤销,诈骗方就应当把骗走的借款归还给被害人,同时还可能要赔偿被害人因此遭受的其他经济损失,比如利息损失等。 从刑事角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对于合同诈骗罪,根据犯罪情节和诈骗金额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量刑标准。一般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不幸遭遇了以借款为名义的合同诈骗,被害人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要尽可能收集相关证据,比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这些证据对于证明诈骗事实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在案件侦破后,如果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还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犯罪分子返还财物、赔偿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