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鉴定事项包括哪些方面?


医疗纠纷鉴定是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专业判断的过程。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介绍医疗纠纷鉴定事项。 首先是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这是医疗纠纷鉴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如果医务人员违反这些规定,就可能存在医疗过错。例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者护士发错药等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医疗过错。 其次是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使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错,但如果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医疗机构也不承担赔偿责任。在鉴定时,需要判断医疗过错行为是否是导致患者损害后果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或者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例如,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即使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患者的损害后果主要是由其自身疾病导致的,那么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可能相对较小。 再者是医疗损害后果的评定。这主要是对患者因医疗纠纷所遭受的身体损害和精神损害进行评估。身体损害包括伤残等级、后续治疗费用、护理依赖程度等。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等相关标准,对患者的伤残情况进行评定,确定伤残等级。精神损害则主要考虑患者因医疗纠纷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程度等因素。 另外,医疗产品质量问题也是鉴定的一个方面。如果医疗纠纷涉及到医疗器械、药品等医疗产品,需要对这些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规定,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所以,对医疗产品质量的鉴定对于明确责任主体非常重要。 最后,医疗费用的合理性也是鉴定事项之一。在医疗纠纷中,患者通常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此时,需要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判断其是否合理。包括检查费用、治疗费用、药品费用等是否符合医疗常规和物价标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