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人是否需要出庭?
我遭遇了一起医疗事故,现在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听说鉴定结果出来后,有时候鉴定人得出庭。我不太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鉴定人必须出庭,不出庭又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想了解一下医疗事故鉴定人到底需不需要出庭。
展开


在医疗事故纠纷中,医疗事故鉴定人是否需要出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医疗事故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有关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运用医学、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有关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而鉴定人出庭,则是指作出鉴定结论的人员在法庭上就鉴定的过程、依据、结论等方面接受当事人和法官的询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这一规定明确了鉴定人出庭的条件和不出庭的后果。在医疗事故案件中,如果患者或者医疗机构对鉴定意见存在异议,比如认为鉴定过程不规范、鉴定依据不充分等,就可以向法院提出要求鉴定人出庭的申请。法院经过审查,如果认为该异议合理,就会通知鉴定人出庭。另外,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但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对鉴定意见进行说明和解释时,也会要求鉴定人出庭。当鉴定人出庭时,需要就鉴定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解答。比如,鉴定是如何进行的,依据了哪些标准和规范,得出鉴定结论的具体理由是什么等。通过鉴定人出庭,双方当事人可以更好地了解鉴定的过程和依据,法院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从而作出公正的判决。综上所述,医疗事故鉴定人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是需要出庭的,这一制度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