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赔偿责任比例有哪些相关规定?


医疗事故赔偿责任比例是指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对患者造成损害的过程中所应承担责任的程度比例,这个比例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够获得的赔偿金额。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例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严重违反操作规范,导致患者遭受严重损害,且该损害与患者自身疾病无关,那么医疗机构就需承担完全责任,对患者的所有损失进行赔偿。 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当确定为主要责任时,医疗机构通常要承担60% - 90%的赔偿责任。比如,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诊断失误,但患者自身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经过综合判断,医院的过失行为是导致损害后果的主要原因,此时就会判定为主要责任。 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在次要责任情形下,医疗机构一般承担20% - 40%的赔偿责任。例如,患者本身病情复杂且凶险,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操作瑕疵,但该瑕疵并非导致损害后果的主要原因,此时医疗机构承担次要责任。 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通常在10%以下。比如,患者因自身疾病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医院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小的疏忽,但该疏忽对损害后果的影响极小,这种情况就属于轻微责任。 在实际处理医疗事故赔偿时,具体的责任比例需要经过专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确定。鉴定机构会根据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给出公正合理的责任判定,以此来确定医疗机构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