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有哪些?


在探讨养老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劳动仲裁和养老保险的概念。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而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这里的社会保险就包含了养老保险。这意味着,只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养老保险引发的争议,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都有可能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 具体来说,养老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办理养老保险手续。这指的是用人单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养老保险登记,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例如,一些小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登记,这种情况就属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 其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在受案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如果用人单位少缴、漏缴或者未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用人单位以经营困难为由,连续数月未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员工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再者,因养老保险待遇计算问题产生的争议也能申请劳动仲裁。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计算养老保险待遇时,可能会因为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问题与用人单位产生分歧。例如,用人单位在申报劳动者工资时故意降低工资基数,导致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降低,进而影响到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 此外,对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办理问题引发的争议,劳动仲裁也会受理。在劳动者工作变动时,用人单位有义务协助劳动者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办理或者拖延办理,导致劳动者养老保险关系无法正常转移,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者要提供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费记录等,以证明自己的主张。同时,要在规定的仲裁时效内提出申请,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总之,了解养老保险争议纳入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有助于劳动者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