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合同诈骗应注意做好哪些预防措施?


合同诈骗是一种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犯罪行为。为避免遭受合同诈骗,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做好预防措施。 首先,签约前要做好充分的审查工作。一方面,要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仔细确认对方是否具有签订合同的资格,比如企业是否合法注册,是否具备相应的经营资质等。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其基本信息,包括注册登记情况、经营范围、经营状态、涉诉情况等。另一方面,要考察对方的信誉状况。可以通过行业口碑、过往交易记录、第三方信用评级等方式了解对方在商业活动中的信誉。如果对方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在与其签订合同就要格外谨慎。此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比如查看其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等,判断其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可以要求对方提供财务报表、生产计划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其次,在合同条款拟定方面要做到严谨规范。合同条款应当明确、具体,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语言。对于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要详细约定。比如在质量条款中,要明确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在价款条款中,要明确付款方式、付款时间等。同时,要注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在合同中设置不合理的免责条款,免除自己的主要责任,加重对方的责任。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审查这些免责条款,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再者,签约过程要遵循合法合规的流程。在签订合同时,要确保合同的签订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如果是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要审查其授权委托书,确保代理人有合法的代理权限。合同签订后,要妥善保管合同文本,建立合同档案,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查阅和提供证据。 最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要密切关注对方的履行情况,如果发现对方有异常行为,如拖延交货、拒绝提供相关资料等,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求对方说明情况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强调了合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为我们签订规范的合同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保障合同交易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