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它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然而,当前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适用标准不明确。《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但对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表述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这就导致在实践中,不同的司法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处理的情况。 其次是保证金管理不规范。保证金的数额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案件保证金过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保证金退还方面,也存在退还不及时、手续繁琐等问题。根据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相关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阻碍。 再者是监管措施不到位。对于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目前主要依赖于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但在实际执行中,保证人往往难以真正履行监督义务,存在保证人不了解被保证人行踪、不及时报告等情况;同时,司法机关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实现全方位、实时的监管,容易导致被取保候审人违反规定,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细化适用标准。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条件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不同案件类型、不同犯罪情节下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确保取保候审制度的公正适用。 二是规范保证金管理。建立统一的保证金数额确定标准,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情节、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保证金数额;同时,简化保证金退还手续,明确退还的时间节点,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是加强监管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保证人的教育和管理,明确保证人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保证人监督奖励和惩罚机制,促使保证人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定位系统、电子监控等,加强对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总之,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