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假释的程序是怎样的?


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时间的刑罚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将其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在我国,申请假释有着明确的法律程序。首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而第七十九条指出,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虽然这里说的是减刑程序,但假释程序与之类似。 具体来说,第一步是由执行机关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执行机关一般是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当罪犯在服刑期间,满足假释的条件,如在有期徒刑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无期徒刑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等,执行机关就会进行评估。如果认为该罪犯符合假释条件,就会整理相关材料,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这些材料通常包括罪犯的服刑表现记录、奖惩情况、思想汇报等,用以证明罪犯确有悔改表现。 第二步,法院在收到执行机关的假释建议书后,会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会全面审查执行机关报送的材料,判断罪犯是否符合假释的条件。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可能会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查阅罪犯档案、提审罪犯、听取执行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意见等。这一过程是为了确保假释的决定是公正、合法的,防止滥用假释制度。 第三步,如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罪犯符合假释条件,就会裁定予以假释。裁定会明确假释的考验期限等相关内容。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第四步,一旦法院作出假释裁定,执行机关就会按照裁定的内容,对罪犯予以假释。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需要遵守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撤销假释,重新收监执行剩余刑期。 总之,申请假释是一个严格且法定的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意义,目的是在保障法律威严的同时,激励罪犯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