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罪公益诉讼是怎样的?


污染环境罪公益诉讼是指针对污染环境犯罪行为,由特定主体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来了解一下污染环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构成污染环境罪。这意味着,如果有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并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就可能触犯此罪。 而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设置的一种诉讼制度。在污染环境罪公益诉讼中,主要有两种类型: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对于民事公益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的“法律规定的机关”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有关组织”则是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比如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这些主体可以要求污染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修复生态环境等民事责任。 行政公益诉讼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说,当行政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尽到监管职责,导致环境被污染,检察院可以督促其履职,如果行政机关仍不改正,检察院就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在诉讼流程上,民事公益诉讼一般是由符合条件的主体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及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受理后会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行政公益诉讼则是检察院先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行政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的,检察院再向法院提起诉讼。总之,污染环境罪公益诉讼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