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14周岁犯罪会怎么处置?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置有着特殊且严谨的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刑事责任年龄是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具有刑罚适应能力,才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如果实施了上述严重犯罪行为,且满足相应条件,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法律对于极其严重犯罪行为的严肃态度,即使是未成年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也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 而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目前根据现行刑法规定,是不负刑事责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可以被忽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这种专门矫治教育是一种具有保护性和教育性的措施,目的是通过特殊的教育和管理,帮助这些未成年人认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防止他们在未来走上更严重的违法犯罪道路。 此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整个过程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当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导致他人受损时,监护人需要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等。同时,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之,对于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置,我国法律既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和可塑 性,注重教育和挽救,又对严重犯罪行为保持一定的威慑力,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