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同的要件包括哪些,签订合同有什么要求?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是一种常见的法律行为。那么,签订合同的要件和要求具体有哪些呢? 首先,合同签订的主体必须适格。这意味着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来说,要在其经营范围内从事相关的合同签订活动。比如,一家经营范围仅为服装销售的公司,就不能签订一份关于建筑工程的合同。 其次,合同的内容要合法。合同的条款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社会一般利益和一般道德观念的体现。例如,一份约定进行非法交易的合同,如买卖毒品的合同,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它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再比如,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像以人身作为抵押的借款合同,也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再者,合同的签订要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这意味着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甲故意隐瞒产品的质量问题,诱使乙签订了购买合同,乙在发现问题后,就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撤销该合同。 最后,合同的形式要符合法律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有些合同,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比如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如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签订,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总之,签订合同需要满足主体适格、内容合法、意思表示真实以及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等要件和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