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有什么风险?
“假离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在法律层面,只要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者经法院判决、调解离婚,婚姻关系就合法解除,并不存在所谓“真假”之分。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假离婚可能面临的风险:
财产分割风险:在假离婚时,夫妻通常会对财产进行分割。一旦办理了离婚手续,财产分割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即使之后双方想要复婚,之前分割的财产也会成为各自的婚前财产。如果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另一方很难要求重新分割财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也就是说,离婚协议中对财产的分割约定是受法律保护的。
婚姻关系风险:假离婚存在弄假成真的可能性。一方可能在离婚后改变主意,不愿意复婚,从而导致另一方遭受情感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因为从法律角度看,一旦离婚手续完成,双方的婚姻关系就结束了,任何一方都有权利与他人结婚。
子女抚养风险:离婚时通常会对子女抚养权进行约定。如果假离婚后一方不愿意复婚,且获得了子女抚养权,另一方可能会在子女抚养和探视等问题上遇到困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但实际 操作中,可能会因为一方的不配合而影响另一方的权利行使。
信用风险:如果假离婚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如购房资格、贷款优惠等,一旦被相关部门发现存在欺诈行为,可能会面临信用受损的风险,影响个人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甚至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假离婚看似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但实际上隐藏着诸多风险。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谨慎对待。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