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中被害人谅解有什么作用?


在盗窃罪中,被害人谅解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情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它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被害人谅解指的是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被害人基于加害人的真诚悔悟、积极赔偿等行为,而对加害人的犯罪行为表示原谅和宽容。这种谅解往往体现了犯罪行为对被害人所造成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同时也反映出加害人具有一定的悔罪表现。 从量刑方面来看,被害人谅解可能会对犯罪人的量刑产生积极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其中,犯罪情节就包含了被害人是否谅解这一因素。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也指出,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由此可见,被害人谅解在盗窃罪的量刑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另外,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谅解还可能影响强制措施的适用。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司法机关在考虑是否采取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时,会将这一情节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降低,有可能会同意取保候审的申请。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被害人谅解并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免除刑事处罚。盗窃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其定罪和量刑是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犯罪情节来综合判断的。被害人谅解只是众多量刑情节中的一个,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会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所以,即使取得了被害人谅解,犯罪人仍然要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