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认定的步骤有哪些?


医疗过错认定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对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医疗过错认定的步骤: 第一步,收集相关证据。证据是认定医疗过错的基础。患者需要收集与就医过程有关的所有资料,比如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缴费凭证等。病历能反映医生的诊断、治疗过程,检查报告可显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这些证据能帮助后续的认定工作准确开展。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 第二步,与医疗机构协商。收集完证据后,患者可以先尝试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协商。向医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诉求,要求医院对诊疗过程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可以就争议问题进行交流,看能否达成一致解决方案。《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协商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尊重客观事实。 第三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选)。如果与医疗机构协商不成,患者可以向当地的医学会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学会会组织相关专家对医疗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专家会根据病历资料、现场调查等情况,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四步,进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可选)。除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患者还可以向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机构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医疗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同,司法鉴定更侧重于对医疗过错的认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办案机关的司法鉴定委托。第十二条规定,委托人委托鉴定的,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五步,法律途径解决。如果经过以上步骤仍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鉴定结论等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公正的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为患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保障。 总之,医疗过错认定需要患者按照一定的步骤,合理合法地进行。在每个环节,患者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确保认定过程的公正、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