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有哪些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侵权事件发生后,依据什么标准和原则来判断侵权人要不要承担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我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首先是过错责任原则。这是最常见的归责原则。它的意思是,只有当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存在过错,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损害,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则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了但轻信能够避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甲故意殴打乙,导致乙受伤,甲就需要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侵权责任。再比如,医生在手术中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导致患者受到损害,这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其次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个原则是指,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造成了他人损害,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规定:“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一些特殊的侵权行为,比如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环境污染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例如,某工厂排放污水,导致附近河流污染,造成了渔民的损失,即使工厂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者过失,也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最后是公平责任原则。当损害发生时,双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方分担损失。”比如,甲和乙在打篮球时,乙突然摔倒受伤,甲并没有故意犯规等过错行为,乙自己也没有过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双方可以分担乙的医疗费用等损失。 总之,不同的归责原则适用于不同的侵权情形,在具体的侵权纠纷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的归责原则,以合理地确定侵权责任的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