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人应按什么比例进行赔偿?


在交通事故里,主要责任人的赔偿比例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赔偿比例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的概念。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是交警部门根据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如双方的过错程度、交通违法行为等,来确定事故各方应承担的责任比例。责任通常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而主要责任意味着在事故中当事人的过错行为对事故发生起到了主要作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如果一方被认定为主要责任,赔偿比例一般在70% - 90%之间。也就是说,主要责任方需要对超出交强险赔偿限额的部分,按照70% - 90%的比例进行赔偿。例如,事故造成的总损失是10万元,交强险赔偿了2万元,剩余的8万元,主要责任方可能需要赔偿5.6万元(8万×70%)到7.2万元(8万×90%)之间。 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负主要责任的,赔偿比例通常在80% - 90%。这是因为考虑到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在交通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法律适当加重了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不过,具体的赔偿比例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形、双方的过错程度、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等。如果双方对赔偿比例存在争议,无法协商一致,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决。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事实,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最终的赔偿比例。 总之,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人的赔偿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依据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在处理交通事故赔偿问题时,建议当事人及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积极与对方和保险公司沟通协商,以妥善解决赔偿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