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18周岁出交通事故了该怎么处理?


未满18周岁出交通事故后的处理,需要分情况来看待,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在事故发生后,不论年龄大小,第一要务是确保伤者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立即停车,查看是否有人受伤。如果有人员受伤,必须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让专业的医疗人员尽快赶到现场进行救治。同时,还要拨打122报警电话,向交警说明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准确地点以及大致情况。报警之后,要保护好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前来处理,这有助于交警准确判断事故责任。 关于事故责任的认定,是由交警依据现场勘查、当事人陈述以及相关证据等情况来进行的。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对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而言,由于他们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责任通常由监护人承担。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如果涉及到赔偿问题,一般先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比如,车辆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那么先由交强险进行赔偿,超出交强险部分,再根据商业三者险的合同约定进行赔偿。若赔偿金额超出了保险范围,不足的部分则按照事故责任划分,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如果未成年人在事故中有违法行为,可能会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不过,考虑到其未成年人的身份,在处罚时会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例如,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