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有哪几种?


交通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出了事故后,不想承担责任而直接跑掉。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交通肇事逃逸的几种常见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比如张三开车撞了人,他心里清楚自己撞人了,却一脚油门直接开走,或者直接扔下车子逃跑,这就属于典型的肇事逃逸。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这种故意逃离现场的行为就是逃逸。 第二种是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对方的错,自己没责任,就直接走了。但实际上,事故责任需要经过专业认定,不能自己主观判断。比如李四和王五的车发生碰撞,李四觉得是王五的问题,就直接开车走了,这种情况也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第三种是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比如赵六酒驾撞车后,先报了案,但因为害怕酒驾处罚,就先弃车离开,之后又回来。虽然他最后回来了,但之前弃车离开的行为也可能构成逃逸。 第四种是当事人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比如孙七撞人后把伤者送到医院,却既不报警,也不告知医生自己是肇事者,然后就走了,这同样属于逃逸行为。 第五种是当事人虽然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这种留下虚假信息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为了逃避责任,也会被认定为逃逸。 第六种是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比如在交警调查事故时,当事人突然失踪,逃避调查,这显然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属于逃逸。 第七种是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其应当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比如周八的车有明显碰撞痕迹,现场也有相关证据,但他却不承认发生过事故,然后离开现场,这种情况也会被认定为逃逸。 总之,发生交通事故后,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停车,保护现场,积极救助伤者,并配合交警的调查,而不是选择逃逸。逃逸不仅会加重自己的法律责任,还可能导致受害者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