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权益法核算转按公允价值计量该怎么进行处理?


在企业的财务处理中,由权益法核算转按公允价值计量是一个重要且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相关处理方法及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权益法核算和公允价值计量这两个概念。权益法核算,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投资方要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权益变动来调整自己投资的账面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通俗讲,就是按照市场上的公平价格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当从权益法核算转为按公允价值计量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的处理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处置股权的比例和金额。在处置部分股权时,要准确计算出处置的股权占总股权的比例以及对应的金额。这部分处置股权的收益或损失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算。第二步,计算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在处置股权后,对于剩余的股权,要按照市场情况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剩余股权存在活跃市场报价,那么可以直接按照市场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没有活跃市场报价,则需要采用合理的估值方法进行估计。第三步,处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将剩余股权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那么就会产生收益;反之,则会产生损失,这个收益或损失要在当期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第四步,后续计量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在完成上述处理后,剩余股权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股权的账面价值,并将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具体要根据金融工具的分类来确定。 总之,由权益法核算转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处理要严格遵循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合规。企业在进行处理时,要仔细分析自身的情况,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如有疑问,也可以咨询专业的财务或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