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转让风险比较大时的债权类型有哪些?


债权转让,简单来说就是债权人把自己拥有的债权,通过合法的方式让给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类型的债权转让风险比较大。 首先是诉讼时效已过的债权。诉讼时效是法律规定的,债权人向法院请求保护自己债权的有效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债务人就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也就是说,即使受让人拿到了这种债权,去法院起诉债务人,债务人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进行抗辩,受让人可能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债权。 其次是存在争议的债权。比如债权债务关系本身存在纠纷,双方对债权的金额、履行方式等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情况下进行债权转让,受让人可能会陷入复杂的纠纷之中。因为债权的有效性和具体金额不确定,后续可能会面临很多麻烦,而且处理这些纠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就是已经设有担保的债权。当债权设有担保时,担保的情况会影响债权的实现。比如抵押物的价值可能发生变化,保证人的信用状况也可能出现问题。根据《民法典》中关于担保的相关规定,担保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如果担保方面出现问题,受让人在实现债权时就会遇到困难。 再就是与身份关系密切相关的债权。这类债权通常是基于特定的身份产生的,如抚养费、赡养费等。这些债权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一般是不能转让的。因为它们是为了保障特定身份关系下的权益,转让可能会违背设立这些债权的初衷,也不符合法律规定。 最后是来源不合法的债权。如果债权的产生是基于违法犯罪行为,那么这种债权本身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转让这种债权不仅无法实现受让人的权益,还可能会让受让人陷入法律风险之中。所以在进行债权转让时,一定要确保债权的合法性。总之,在进行债权转让时,一定要对债权的类型进行仔细甄别,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