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是怎样规定的?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它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两大重要部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为保障居民在年老时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而设立的保险制度。只要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参保人员需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且累计缴费满15年的情况下,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则是为了解决居民看病就医费用问题的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城乡居民医保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每年参保人员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费用,同时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参保人员在就医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报销范围包括符合规定的药品费用、诊疗项目费用、医疗服务设施费用等。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能为参保居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 总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居民们应积极了解相关政策,按时参保缴费,以充分享受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