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我国法律的本质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从阶级本质来看,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这意味着法律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也决定了我国法律的阶级本质。 从经济基础角度分析,法律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法律必然要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制定的,它们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准则。 从社会作用方面来讲,我国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作用。指引作用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模式、标准和方向;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评价尺度,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评判;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预先估计到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法律后果;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人们遵守法律;强制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法律的实施。社会作用则是指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我国法律通过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通过打击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规范人们的环境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法律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人民性、物质制约性和社会功能性的统一,它是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