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限售股?


限售股是指受到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限制的股票。通俗来讲,就是这些股票不能像普通股票那样随时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而是有一定的约束条件。 限售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由原非流通股转变而来的有限售期的流通股,也就是所谓的‘大小非’。‘大非’指的是大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小非’则是小规模的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内。二是新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时,向特定投资者配售的股票,这些股票通常有一定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不能上市交易。三是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持有的本公司股票,按照相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也有转让限制。 从法律依据来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上述人员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公司章程可以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作出其他限制性规定。 另外,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也会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限售股的解禁和流通进行规范。这些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公平,防止股东或特定人员利用信息优势和持股优势进行短期炒作,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限售股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因为限售股解禁可能会对股票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股价。当大量限售股解禁时,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增加,如果市场承接能力不足,股价可能会面临下行压力。所以,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需要关注公司的限售股情况,包括限售股的数量、解禁时间等,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