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法中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

我在学习民法的时候,对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概念特别困惑。不太清楚在民法里主体和客体到底是啥意思,它们具体指的是哪些东西,在实际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有啥作用。想请懂行的人给解释解释。
展开 view-more
  • #民法主体
  • #民法客体
  • #民事权利
  • #民事义务
  • #法律关系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法中,主体和客体是构建民事法律关系的两个关键要素。下面为你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 民法主体,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且承担民事义务的人。这里的“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自然人,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体;也包括法人,比如各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还包括非法人组织,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非法人组织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五十七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民法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常见的民法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等。物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客体,比如房子、汽车、生活用品等。行为作为客体,主要指的是民事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像运输公司为客户运输货物的行为。智力成果是人类脑力劳动创造的成果,如著作、发明、商标等。人身利益则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所体现的利益。例如,在一个买卖合同中,买方和卖方是主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商品就是客体;在一个技术开发合同中,开发方和委托方是主体,开发方完成的技术成果就是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不同章节中对各种客体相关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了规范和调整。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