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外民商事法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意思自治?


在我国涉外民商事法律中,意思自治原则有着重要体现。意思自治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相关的事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并做出选择。 在涉外合同领域,意思自治原则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这意味着,在涉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主协商确定合同适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比如,一家中国企业和一家美国企业签订了一份贸易合同,他们可以约定合同适用中国法律,也可以约定适用美国法律,或者是其他第三国的法律。这种自主选择法律的权利,让当事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求来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增强了合同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在涉外知识产权领域,同样也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五十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律,当事人也可以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协议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也就是说,在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当事人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是可以通过协议来选择适用法院地法律的。这给予了当事人在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利益来决定适用的法律,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也有部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夫妻财产关系,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国籍国法律或者主要财产所在地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国籍国法律。”这表明在涉外夫妻财产关系方面,当事人可以自主协商选择适用的法律。比如一对具有不同国籍的夫妻,可以约定他们的夫妻财产关系适用其中一方国籍国的法律,或者是主要财产所在地的法律等。 在涉外仲裁领域,意思自治原则更是核心。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地点、仲裁员以及仲裁适用的程序规则等。例如,在涉外商业纠纷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在国际知名的仲裁机构如国际商会仲裁院进行仲裁,并且可以约定仲裁适用的程序规则,这充分体现了当事人在纠纷解决方式上的自主意愿。总之,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涉外民商事法律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体现,为当事人在涉外民商事活动中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