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作伪证构成什么罪?


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这一行为,我们需要明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里并没有专门针对民事诉讼作伪证所设定的罪名。不过呢,作伪证这种行为依然会带来一系列法律后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伪证。伪证指的是在诉讼过程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而在民事诉讼里,作伪证主要干扰的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审判活动,破坏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对于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有相关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若有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这种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法院可以视作伪证情节的严重程度,对作伪证的人进行罚款或者拘留。这里的情节轻重通常会考虑伪证对案件结果的影响程度、伪证行为人的主观故意程度等因素。 虽然刑法没有专门针对民事诉讼作伪证的罪名,但如果作伪证的行为同时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也可能会以其他罪名来定罪处罚。例如,如果作伪证的行为构成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还有可能构成妨害作证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要是在民事诉讼中遭遇对方作伪证的情况,当事人应该及时向法院反映。可以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对方作伪证,比如证人前后陈述的矛盾之处、能够证明证人陈述与事实不符的其他证据等。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作出处理。这样才能保障诉讼的公平公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