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生应该怎么做?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医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流程来处理,以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医生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 首先,及时报告。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发生医疗纠纷后,医生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需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这是因为医疗机构可以及时组织力量对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避免纠纷进一步恶化。 其次,积极沟通。医生要主动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态度要诚恳,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在沟通中,医生应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争取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同时,避免使用刺激性或不当的语言,以免激化矛盾。 再者,封存和保管相关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发生医疗纠纷需要封存、启封病历资料的,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件,由医疗机构保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用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这些资料对于后续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至关重要。 另外,配合调查。医生要积极配合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如果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生应当按照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并出席鉴定会,回答专家的询问。 最后,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当医患双方无法自行协商解决纠纷时,可以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医生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纠纷,避免采取过激行为。 总之,医生在面对医疗纠纷时,要保持冷静,按照法律规定和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积极妥善地处理纠纷,以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医疗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