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日常生活经验指什么?


在法律领域,日常生活经验有着特定的含义和重要作用。简单来说,日常生活经验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或者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常识、习惯以及一般性的规律。 日常生活经验在法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司法实践里,法官常常会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对案件中的事实进行判断。比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合同里没有明确规定交货的具体时间,但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这类商品一般是在下单后的合理时间内交货,那么法官就可能会依据这个经验来认定交货时间。 从证据认定的角度来看,日常生活经验也起着关键作用。当某个证据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时,法官就会对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例如,证人声称在光线非常昏暗的夜晚,能够清晰地看清远处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这显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符,那么法官可能就不会采信这个证人的证言。 我国虽然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定义,但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有体现其作用和价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应当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等因素综合判断。这表明日常生活经验是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在法律推理过程中,日常生活经验也为法官提供了推理的基础和方向。法官会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案件中的各种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比如在侵权案件中,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一个人在正常行走过程中被一个突然倒下的广告牌砸伤,按照日常生活经验,广告牌的倒下与这个人受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广告牌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就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总之,日常生活经验在法律中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它有助于法官准确地认定事实、判断证据以及进行合理的法律推理,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