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偶然防卫论?


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故意对他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该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防卫效果的情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本来是怀着伤害别人的心思去做一件事,结果却意外地保护了自己或者他人免受不法侵害。 在理解偶然防卫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比如存在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针对不法侵害人、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等。 而偶然防卫和正当防卫不同。偶然防卫缺乏防卫意图,行为人是出于犯罪故意实施行为,只是巧合产生了防卫的效果。对于偶然防卫的处理,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防卫意识必要说。这种观点认为,成立正当防卫不仅要求客观上有防卫行为和效果,还要求主观上有防卫意识。偶然防卫中行为人没有防卫意识,所以不构成正当防卫,应当按照犯罪处理。例如,甲故意开枪射击乙,而此时乙正准备开枪杀害丙,甲的行为虽然客观上阻止了乙杀害丙,但因为甲没有防卫丙的意识,而是出于杀害乙的故意,按照这种观点,甲要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另一种观点是防卫意识不要说。此观点认为,只要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防卫效果,避免了不法侵害,即使行为人没有防卫意识,也构成正当防卫。还是上面的例子,甲开枪打死乙的行为客观上保护了丙,虽然甲没有防卫的想法,但从客观效果看,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甲不承担刑事责任。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偶然防卫的认定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司法机关通常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法侵害的紧迫性等,来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或者如何对行为人进行处罚。例如,如果行为人的偶然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即使有一定的防卫效果,也可能会认定为防卫过当,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总之,偶然防卫论是刑法理论中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它涉及到对正当防卫构成要件的理解和适用,对于准确认定犯罪和合理量刑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