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争议是什么?


消费争议,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和经营者在买卖商品、接受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因为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以及接受服务时,都期望能获得符合自己预期的产品和服务;而经营者则希望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利润。当双方在这个过程中对彼此的行为、权利义务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时,就可能引发消费争议。 消费争议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商品方面,可能涉及质量问题,比如买到的商品存在瑕疵、功能故障,或者商品的实际情况与商家宣传的不一致等。像你购买到的手机,宣传中说电池续航能达到一天,但实际使用中却只能坚持几个小时,这就属于消费争议。在服务方面,可能存在服务质量不达标、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比如你去餐厅用餐,服务员态度很差,甚至出现辱骂顾客的情况,这也构成了消费争议。 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处理消费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根据该法,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项权利。如果消费者的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就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发生消费争议时,消费者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来解决。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相关规定也适用于消费争议。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买卖行为通常构成买卖合同关系,双方都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就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在处理消费争议时,消费者要注意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如购物凭证、商品质量检测报告、服务记录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消费者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主张,使自己的诉求得到合理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