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属于非法聚众?


非法聚众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精确法律术语,与之相关的法律概念常见的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下面我们详细介绍: 首先,关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指的是聚集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干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里的社会秩序,涵盖了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正常的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比如说,一些人因为对某企业的决策不满,聚集大量人员到企业门口,阻止企业员工正常上下班、阻碍货物运输,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 其次,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这是指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例如,在重大节日期间,一些人在商场门口聚集闹事,造成商场无法正常营业,大量群众围观导致交通拥堵,就可能符合这一犯罪情形。 此外,在治安管理层面,如果聚众实施一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一些聚众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行为作出了规定,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比如,多人一起在街头起哄闹事,尚未达到犯罪程度,但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就可能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总之,判断是否属于非法的聚众行为,关键要看聚众的目的、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