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危险行为,如何认定共同危险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是一种在法律领域中较为特殊的行为类型。简单来说,共同危险行为指的是多个人都实施了可能会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危险行为,但是具体是谁的行为真正导致了损害结果发生并不明确。 从构成要件上来看,首先,主体方面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这些人实施的行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造成损害发生的前提条件。例如,在一群人同时向楼下扔瓶子的场景中,这些扔瓶子的人就构成了可能的行为主体。其次,每个人都实施了具有危险性的行为。这里的危险性行为是指那些可能会给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带来损害的行为。再次,损害结果已经发生。这是认定共同危险行为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实际的损害,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共同危险行为。最后,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比如刚才提到的扔瓶子例子,不知道是哪一个瓶子砸伤了人。 在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条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明确了共同危险行为在法律上的责任承担方式。当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时,所有实施危险行为的人都要对损害结果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受害人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人或者全部人要求赔偿。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共同危险行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法院通常会依据相关证据来判断是否符合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比如在高空抛物案件中,会通过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监控视频等方式来确定是否有多个可能实施抛物行为的人,以及是否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 总之,共同危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其认定和责任承担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促使人们更加谨慎地实施可能具有危险性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