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简单来讲,就是劳动者给用人单位干活,用人单位给劳动者支付报酬,双方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法律特征来看,劳动关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主体明确,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用人单位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同时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次,具有从属性,劳动者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在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下从事劳动。最后,具有有偿性,用人单位要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在我国,有很多法律对劳动关系进行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比如,该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则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内容。例如,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判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不能仅仅依据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此外,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参考凭证。 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对于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发生劳动纠纷时,准确判断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是解决纠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