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哪些情况属于个人信息泄露?
我经常接到骚扰电话和诈骗短信,怀疑是个人信息泄露了。在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境下,不太清楚具体哪些行为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希望能详细了解相关情况,以便日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展开


在反电信网络诈骗中,以下这些情况属于个人信息泄露: **公共设备使用不当**:比如使用公共电脑上网后,没有及时关闭邮箱、聊天工具等,可能会导致账号内的个人信息被他人获取。 **废弃单据处理随意**:将含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车票等随意丢弃,不法分子捡到后可能获取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 **网络操作疏忽大意**:在网上购物填写会员信息、收货地址时,填完后没有妥善退出或者删除相关文件;使用简单密码,或者点击钓鱼网站链接,可能使密码等重要信息被窃取。 **身份证件及账户出借**:把身份证件或者银行卡借给他人,他人可能会利用这些进行非法活动,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参与活动缺乏警惕**:参加问卷调查或者促销活动时,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随意透露家庭电话、地址等。 **使用违规App**:部分违规App会非授权、超范围采集使用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轻易填写网上信息**:看到网上一些虚假的“填写信息领奖品”等信息,未核实就填写个人信息,导致信息被窃取。 相关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同时,《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