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医疗过错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医疗过错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并且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 首先,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是重要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所说的“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就是要求医生在进行医疗行为时,要达到同行业在相同情况下应该达到的注意程度。例如,在诊断疾病时,要遵循相关的诊断流程和标准,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检验;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告知患者治疗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其次,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也是判断医疗过错的重要标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医疗行业的基本准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以及各个科室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如果医务人员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被认定为存在医疗过错。例如,手术过程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导致患者术后感染,这就明显违反了诊疗护理规范,属于医疗过错。 此外,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也与医疗过错的判断密切相关。《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或者在未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医疗行为,也可能构成医疗过错。例如,医生在没有告知患者某种药物可能存在的严重副作用的情况下,就给患者使用该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就可能涉及医疗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