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否为医疗事故?


判定一起事件是否为医疗事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首先,需要明确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意味着判定医疗事故有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主体。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开展医疗活动的资质;医务人员则是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比如医生、护士等。如果是没有行医资格的人进行医疗操作导致的损害,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而可能构成非法行医。 第二个要素是行为违法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医生在手术前应该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护士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嘱和药品使用规范进行操作。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可能存在行为违法性。 第三个要素是过失。这里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情况。疏忽大意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损害,但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是指医务人员虽然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损害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如果医务人员是故意造成患者损害的,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而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 最后一个要素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这种损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人身损害是由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例如,医生在手术中误切了患者的正常组织,导致患者身体出现功能障碍,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因果关系。 在实际判定过程中,通常会由专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来进行鉴定。他们会根据相关证据和专业知识,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审查和分析,最终得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以及事故等级等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