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效呢?


在法律领域,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有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事物有不同的有效条件。下面为你详细说明一些常见情况。 首先是合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签订合同的人要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比如年满18周岁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二)意思表示真实;也就是双方是自愿签订合同,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况。(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内容不能是违法犯罪的事项,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共道德和善良风俗。 其次是遗嘱。遗嘱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理,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即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遗嘱中所处分的财产须为遗嘱人的个人财产;遗嘱须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 再者是票据。票据是指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由自己或指示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票据有效的条件包括票据的形式要符合法律规定,比如必须记载法定事项,如表明“汇票”“本票”“支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或承诺,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等。同时,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如果是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 总之,不同的“东西”在法律上有不同的有效条件,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