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中发生交通事故该怎么办?


在解答取保候审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该如何处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符合一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当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处理交通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所以,第一时间要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救治,保护好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前来处理。 接着,交警会对事故进行调查,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责任认定。责任认定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如果在事故中承担责任,就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和责任比例进行赔偿。赔偿问题可以先由双方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 对于处于取保候审期间的当事人来说,还需要考虑这次交通事故对取保候审状态的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如果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违反了这些规定,可能会被取消取保候审,重新羁押。 要是交通事故涉嫌刑事犯罪,比如交通肇事罪等,那么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此时,需要面临新的刑事指控,并且之前的取保候审可能会被撤销,会被重新采取强制措施。 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生交通事故,一定要冷静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及时与执行取保候审的机关沟通,如实报告事故情况。如果自己不确定如何处理,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因为处理不当而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