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了但没钱该怎么处理?


当面临被执行却没钱的情况时,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处理流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执行”这个概念。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这意味着执行程序暂时停止,等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时,申请执行人可以再次申请恢复执行。 在被执行没钱的情况下,被执行人应该积极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如实向法院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包括收入、存款、房产、车辆等所有财产信息。如果故意隐瞒财产,可能会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会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同时,被执行人可以与申请执行人进行协商,尝试达成和解协议。比如,可以约定分期还款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期限和金额逐步偿还债务。这样既能体现被执行人还款的诚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申请执行人也有可能会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同意和解方案。 另外,被执行人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增加收入来源。一旦有了财产,要及时履行法律义务。因为即使终结了本次执行程序,只要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随时都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法院也会定期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一旦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会立即采取执行措施。 总之,被执行没钱时,要积极面对,配合法院工作,与申请执行人协商,努力改善经济状况,尽快履行法律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