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法院判决后不执行该怎么办
家里老人之前起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法院也判决了,可子女就是拖着不执行。我想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有什么强制手段能让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法律对这种不执行判决的行为有什么处罚吗?
展开


如果赡养老人法院判决后不执行,不用担心,法律为保障老人权益提供了多种解决办法。 首先,权利人(也就是老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像民事判决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生效后,义务人就该自觉履行赡养义务,要是拒绝履行,老人就能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在强制执行时,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后,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财产,扣留提取收入等。比如,若被执行人有存款,法院可直接冻结、划扣相应款项用于支付赡养费;若有房产等不动产,也能依法进行查封、拍卖。财产被查封、扣押后,执行员会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间履行义务,若逾期不履行,法院就会对财产进行处置。 另外,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也就是说,如果子女拒绝赡养老人且情节恶劣,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总之,老人的合法权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面对子女不执行赡养判决的情况,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相关概念: 强制执行:就是在当事人不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时,由法院运用强制力量,强迫其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益。 情节恶劣:在刑法中,指犯罪行为的性质、手段、后果等方面比较严重、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情况。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