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合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


集体合同的变更,是指在集体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原集体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删的法律行为。以下为您详细介绍集体合同可以变更的情况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法律法规政策发生变化时,集体合同可能需要变更。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集体合同订立的重要依据。如果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进行了修订,导致原集体合同的部分条款与之不符,那么就需要对集体合同进行变更以符合新的规定。比如,当国家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集体合同中关于工资的条款就需要相应变更。依据《集体合同规定》第三十九条,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这意味着,当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导致需要调整集体合同时,双方代表可以通过协商进行变更。 其次,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引发集体合同的变更。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会受到市场环境、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企业出现转产、重大技术改造等情况时,原集体合同中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条款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生产经营需求。例如,企业引进了新的生产技术,部分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此时就需要对集体合同中相应的条款进行变更。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集体合同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在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时,同样可以通过协商变更集体合同。 再者,不可抗力等原因也可能导致集体合同变更。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这些不可抗力事件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劳动条件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原集体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变更集体合同。比如,遭遇洪水灾害,企业的生产设施受损,无法按照原集体合同约定的产量和工作进度进行生产,此时就可以协商变更集体合同中关于生产任务和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条款。 另外,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合理要求时,也可能促使集体合同变更。工会是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如果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认为原集体合同的某些条款不合理,或者随着职工需求的变化,需要对集体合同进行调整,他们可以提出变更集体合同的要求。企业应当与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进行协商,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对集体合同进行变更。 集体合同在法律法规政策变化、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变化、不可抗力以及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大会提出合理要求等情况下,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变更。这样既能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又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